一、分類
“伯杰鑒定細菌學手冊”第9版將奈瑟菌屬(Neisseria)和布蘭漢菌屬(Branhamella)歸于群4,將奈瑟菌屬、卡他布蘭漢菌屬、莫拉菌屬、金氏菌屬和不動桿菌屬歸于奈瑟菌科。奈瑟菌屬中的淋病奈瑟菌(N.gonorrhoeae)、腦膜炎奈瑟菌(N.meningitidis)以及布蘭漢菌屬中的卡他布蘭漢菌(B.catarrhalis)是主要的致病菌。
二、細菌特性
淋病奈瑟菌
形態染色 形態似腦膜炎奈瑟菌,成雙排列,兩菌接觸面平坦,呈腎形或咖啡豆的革蘭陰性球菌。膿液標本中,大多數淋病奈瑟菌位于中性粒細胞內,但慢性淋病病人多分布于細胞外。無芽胞,無鞭毛,新分離株有莢膜和菌毛。
分離培養 本菌對營養的要求比腦膜炎奈瑟菌更高,只能在巧克力平板和專用選擇培養基中生長,初次分離須供給5%CO2。最適溫度為35~37。經24~48h后,形成圓形、凸起、灰白色、直徑0.5~1.0 mm的光滑型菌落。根據菌落大小、色澤等分T1~T5五種類型,菌落有自溶性。
生化反應 本菌只分解葡萄糖,產酸不產氣,不分解乳糖、蔗糖等。氧化酶和觸酶試驗陽性。
抗原構造 至少有三類,菌毛蛋白抗原;脂多糖抗原;外膜蛋白抗原。根據外膜蛋白抗原的不同,將淋病奈瑟菌分成A、B、C等16個血清型。
抵抗力 對外界抵抗力低。干燥狀態下1h或555min、100立即死亡。在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褲、被褥、毛巾及廁所坐墊上,能存活18~24h。對各種消毒劑極敏感。
形態染色 呈腎形或豆形,成雙排列的革蘭陰性球菌,人工培養后呈卵圓形或球形,排列不規則,單個、成雙或四個相聯等。在患者腦脊液中位于中性粒細胞內。新分離株多有莢膜和菌毛。
培養特性 營養要求高,需在含有血液、血清等培養基中才能生長。常用培養基為巧克力(色)瓊脂平板、血平板和卵黃雙抗平板。最適生長溫度37 ,專性需氧,5%CO2可促進生長。巧克力平板上的菌落為圓形、扁平、光滑、半透明;在血平板上不溶血;卵黃雙抗培養基上菌落較大,光滑、濕潤、扁平。
生化反應 能分解葡萄糖和麥芽糖,產酸不產氣。
抗原構造 主要有莢膜多糖群特異性抗原、外膜蛋白型特異性抗原、脂多糖抗原和核蛋白抗原四種。根據莢膜多糖抗原的不同,可將腦膜炎奈瑟菌分為13個血清群,我國流行的菌株以A群為主。
抵抗力 本菌抵抗力弱,對磺胺類、青霉素、鏈霉素均敏感。
三、臨床意義
致病物質有外膜蛋白、菌毛、IgAI、蛋白水解酶、內毒素等。成人淋病主要通過性交傳染,污染的毛巾、衣褲、被褥等也起一定傳播作用,男性可發展為前列腺炎、附睪炎等;女性可致前庭大腺炎、盆腔炎或不育。母體患淋菌性陰道炎或子宮頸炎時,嬰兒出生時可致淋菌性結膜炎。病后免疫力弱且不持久,再感染和慢性患者較多見。
主要引起流腦。致病物質為莢膜、菌毛和內毒素。5歲以下兒童多見,6個月~2歲的嬰兒發病率最高。感染早期有上呼吸道癥狀,少數引起敗血癥,進而致化膿性腦脊髓膜炎。
他布蘭漢菌
可引起中耳炎、鼻竇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炎。
四、微生物學檢驗
炎奈瑟菌
檢驗程序
標本采集 菌血癥期病人取血液,有出血點或瘀斑者取瘀斑滲出液,出現腦膜刺激征時取腦脊液。上呼吸道感染和帶菌者,可取鼻咽分泌物等。標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,或用預溫平板進行床邊接種后立即置37 培養。
檢驗方法
顯鏡檢查 腦脊液,離心取沉淀物涂片,革蘭染色或美藍染色后鏡檢,如在中性粒細胞內、外有革蘭陰性雙球菌,可作出初步診斷;瘀血點,經碘酊、乙醇消毒后,用無菌針頭挑破瘀點,擠出少量血液或滲出液,制成印片,自然干燥后革蘭染色和美藍染色,陽性率達80%左右。
分離培養 血液或腦脊液先增菌后,再接種巧克力平板,5%CO2、3718~24h后可形成圓形、凸起、光滑、濕潤、灰褐色菌落。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檢查,并進一步作生化試驗等鑒定。
淋病奈瑟菌
檢驗程序 參照腦膜炎奈瑟菌的檢驗程序。
標本采集 男性患者用無菌棉拭取尿道膿性分泌物,女性患者取宮頸分泌物,患結膜炎的新生兒取結膜分泌物。因本菌抵抗力極低且易自溶,故采集標本后應立即送至檢驗室。
檢驗方法
顯微鏡檢查 膿性分泌物涂片,革蘭染色鏡檢。如發現中性粒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可初步診斷。
分離培養 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篩選淋病病人惟一可靠的方法。標本接種在預溫的巧克力平板或選擇性培養基,該培養基含萬古霉素、多粘菌素、制霉菌素等多種抗菌藥物,可抑制雜菌生長,利于淋病奈瑟菌的檢出。37、5%~10%CO2、24h~48h后,取可疑菌落進行涂片鏡檢,并作氧化酶、糖發酵或協同凝集等鑒定。
五、鑒定
推測性鑒定 革蘭染色見陰性雙球菌和氧化酶試驗陽性是兩個推測性鑒定指標。
確證性鑒定 利用生化反應鑒定奈瑟菌屬和卡他布蘭漢菌。
核酸檢測技術:檢測淋病奈瑟菌,可快速診斷。
淋病治療首選青霉素。近年來,對青霉素和四環素耐藥,對壯觀霉素和三代頭孢菌素、喹諾酮類敏感的淋病奈瑟菌 (PRNG)臨床上多見。